近日,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。10月21日,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在北京召开,会上传达了习近平的重要指示,通报表扬92名科技特派员。我院科技特派员陈思宇名列其中。
陈思宇,现任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,是国内较早从事木制玩具研究、设计和教学的专家之一。2014年,作为学校派出的省科技特派员,他来到了浙江丽水云和县,为当地木制玩具企业带去了富有针对性的服务,获得高度评价。2015年,又被龙泉市以高端人才“柔性引智”的方式聘任为“产业首席专家”,负责龙泉竹木产业转型升级及技术革新工作,开始了特派员工作的另一个新起点。
在龙泉的4年多时间里,他深扎竹木企业,足迹踏遍龙泉市的8镇7乡4个街道,走访企业和林农600余家,整合资源,补短板,立项目,为地方科技创新争取配套资金2000余万元;他以科技服务为抓手,依托学校团队优势,聚焦龙泉竹木产业转型升级,构建产业创新平台,攻坚技术难题,共同申请专利,为产业创新注入了强大动力;他带领团队发挥优势,用技术助推农民致富、企业转型,仅2018年就实现行业产值同比增长34.2%,为加工企业和林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。他也被当地企业和林农亲切地称为竹木产业的“及时宇”。
架起竹木产业“连心桥”,凝心聚力谋转型
“他牵头整合7个小协会成立了竹木行业协会,还千方百计搭平台、立项目,帮助企业解决发展和技术难题。”得知科技特派员陈思宇受到了科技部的表彰,龙泉市竹木产业协会会长李能福竖起了大拇指:“陈教授是龙泉竹木产业的“及时宇”,带来了新理念、新技术,让大家看到了发展的新希望,增添了新动力。”
2015年,受聘担任龙泉科技特派员后,陈思宇立即针对龙泉竹木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:不到一年时间,他的足迹遍布丽水各县市区,走遍龙泉所有乡镇(街道),走访企业、林农数百家。他发现:当时的龙泉市,受产业转型及环境整治等综合影响,不少违法搭建、粉尘污染严重、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的家庭作坊式粗加工厂被拆除或要求整改,传统的竹木加工产业受到严重冲击。
“龙泉是个竹木产业大市,竹木产业发展与当地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。当地不少竹木企业还是作坊式家庭工厂,效益不高污染却不低,如何改变竹木产业‘一产优、二产弱、三产无’的现状,是当务之急。”陈思宇认为,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刻,首先要做的是理念转换,应团结行业企业,振奋精神,凝聚力量,用科技引导产业转型升级。
在陈思宇的倡导和努力下,2016年1月28日,龙泉市竹木产业的“连心桥”——竹木产业协会成立,该协会有效整合了原有的竹胶板、木质玩具、太阳伞等7个分协会,现拥有会员130多家。协会以“维护竹木企业权益,促进竹木产业发展”为根本宗旨,整合资源,共享信息,既弥补了产业“小而散”带来的不足,又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,规范生产,营造了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。
协会成立以后,陈思宇充分发挥自己的信息和资源优势,通过带领协会成员去江山、北京、四川等地考察学习,邀请国内外著名竹木产业专家来现场指导,让竹木企业更好地迎接新时代,增进对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市场、新管理方式的了解。同时,他还主动利用科研院所、协会,依托学校的团队优势,通过技术对接、项目合作、创意设计等,助推龙泉竹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。
从2016年开始,陈思宇牵线组织开展“龙韵杯”龙泉国际竹木产品创新设计大赛,就是由我院与龙泉市携手举办的。连续四届比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设计师参与,有力地提升了龙泉竹木企业的创新意识、知名度,弥补了产品创新不足的发展短板,形成创新设计服务与产业融合发展、互相促进。
此外,针对竹木产业“研究无、应用缺、操作老”的人才困惑问题,他还积极引导企业将研发中心、销售中心等高端人才集聚型部门设立在上海、杭州等地,将生产基地等劳动密集、操作型部门留在当地。截至目前,龙泉市竹木产业规上企业达到16家,竹木行业高新企业3家,2018年行业产值同比增长34.2%。
撑起会员企业“主心骨”,科技帮扶助腾飞
“他就是拼命三郎,为了企业来回奔波,一趟就是800余公里,经常星夜兼程,对企业有求必应。”浙江千束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兆成说。
“他把行业的事当成了自己事,一心只为企业、产业谋长远利益。”餐餐乐公司董事长胡永坤表示,要把陈思宇对龙泉竹木行业“专注产品、专心成长”八字期盼挂在厂区,用以激励所有员工。
“他是我们竹木产业协会的主心骨、娘家人”产业协会的秘书长叶裕东说,在陈思宇的牵头下,协会成员通力协作,避免恶性竞争,共同攻克共性难题……龙泉竹木产业一派欣欣向荣。
陈思宇认为:“行业要转型升级,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,应当加强自主创新,重视科技储备、项目储备,率先技术升级、产品升级,要让企业主们看到本土竹木产业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。”
在龙泉,陈思宇以草根的竹木产业为抓手,以竹林为课堂,以车间为试验室,积极探索龙泉竹木行业转型升级。他来回学校与龙泉200余次,行程20余万公里,先后撰写《龙泉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及实现跨越发展的举措》等多个调研报告,参与制定《龙泉市“十三五”竹木加工产业发展规划》《龙泉市竹木加工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》等,助力建设企业研究院,带动企业创新发展。
为突破竹材加工技术瓶颈,陈思宇联合我校的国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中心,合作申报省科技重大专项《竹材高值化加工关键设备研制与应用》,为浙江千束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新生产线投产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。该项目新研发设备2台(套),申请各类专利10多项,使竹材的综合出材率提高了一倍,关键设备操作人员减少了三分之一。
创办于2005年的餐餐乐竹制品有限公司销售量连年增长,却苦于没有工业用地,只能到处租借厂房生产,技改投入更是敢想不敢动。陈思宇了解情况后,第一时间协助企业起草项目用地需求报告,并提交龙泉市委、市政府,得到了部门的高度重视。短短一年,餐餐乐新厂区建成完工,占地1.6万平方米,年产200万套竹制小家具生产线投入生产。
近年来,陈思宇联合企业申请各类项目10多项,共同申请专利12项,为地方科技创新争取配套资金2000余万元,为企业发展、产业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2017年届满,20余家竹木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代表400余家竹木企业联名向派出单位挽留其继续留任。陈思宇又留了下来,继续担任当地的科技特派员。陈思宇表示,为更好地梳理和发展龙泉竹木产业,他已经画了一张竹产业链动态图:将以龙泉“森林经济综合体”项目建设为抓手,以“二产带一产,促三产发展,推动一二三产融合,既保护好生态,又不破坏环境,更让农民受益,守着绿水青山换得金山银山。
铺起富民强农“致富路”,情系乡村谋振兴
刚到龙泉的最初两年,陈思宇一心谋竹木产业转型,只有周末才回杭州,其中一天在赶路,每周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最多只有一天。“爸爸从来都不送我去学校,老师和同学都不认识我爸爸。”这是陈思宇孩子常挂嘴边的一句话。5年来,他“舍小家、为大家”,与家人聚少离多,但是服务的“大家”却越来越多。
在陈思宇的牵线搭桥下,我校与龙泉合作由点向面发展,由单一产业向多领域延伸,合作成效显著。前不久,浙江农林大学龙泉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揭牌,校地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,借助我校专家教授的优势,全力助推龙泉地方社会经济优质快速发展。
“我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,我的优势在于背后有坚强靠山,有我们农林大学强大的科技服务团队。”采访中,陈思宇一遍遍反复强调,荣誉和成绩是属于整个团队的,他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。
龙泉市八都镇昌根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,10多位村民正忙着在西瓜地上种植柑橘苗。这一技术正是在陈思宇的牵线搭桥下从我校引进的,在相关学科专家的指导下,合作社农民运用限根栽培法、限量高产栽培、肥水一体化等新技术,果蔬品质较传统种植方法更优,产量更稳定。合作社负责人徐昌根高兴地说:“柑橘下套种西瓜,既节约土地,还能降低管理成本。”
在陈思宇和学校相关专家团队的结对指导下,当地基地还种上了草莓、沙糖桔、葡萄等多个品种水果,一年四季果香不断。合作社还积极探索村集体入股方式,致力于打造龙泉市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及省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。徐昌根点赞:“陈思宇老师和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教授们,用技术为我们铺起了‘致富路’”。
“以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,这是我们科技特派员的使命和初心。”陈思宇说,一开始只是想借科技特派员平台锻炼自己,努力做出一点业绩,不负学校和龙泉市委、市政府的重托。渐渐地,这已经成为一种沉甸甸的责任。
今年暑假,陈思宇带着多位研究生在龙泉呆了足足两个月,钻竹林,蹲基地,跑车间,撰写了《浙江省竹产业特色示范县》等多个项目。陈思宇说:“对于农林高校的研究生来说,龙泉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基地。在这里,我们可以静下心来,花大量精力调研、写材料,真正反映农林产业发展现状,挖掘优势,找出短板。”他认为,科研需要高精尖,更需要接地气,要立足发展所需、群众所求,作为一名老师,他的本职就是要把学生培养好,引导他们把研究根植于产业发展,将来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。
对于未来,陈思宇满怀信心地说:“我们的目标是百亿产业,让更多龙泉的农民群众一起踏上‘致富路’,一起助力和见证乡村全面振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