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UDENTS

学生工作

学生工作

艺术设计激活“两山”共富密码——浙江农林大学“青羽衔新”实践团创新乡村振兴的青春范式

发布时间: 2025-06-29
|
来源:
|
作者:
|
浏览:

一、以艺术之犁深耕乡土:

让生态基因绽放文化新

2025年6月29日至7月4日,在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发源地安吉大溪村,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“青羽衔新”实践团以专业为笔,开启了一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度实验。团队师生扎根田间地头,用脚步丈量乡村肌理:在白茶园与茶农共采春茶,聆听“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”的生态致富经;沿千年古道寻访传说,将散落的山野故事编织成文化基因图谱。

通过调研考察村落空间节点,实践团将艺术设计思维与在地文化深度耦合。依托学院与大溪村共建的“青鸟计划”创新平台,160余名青年设计师以生态美学重构乡村意象,10组融合竹文化、茶文化、古道文化的创意方案经过三轮优化,最终形成兼具文化辨识度与落地可行性的“艺术赋能工具包”。这场校地协同的创新实践,让学院派创意真正扎根乡土,为后续艺术介入夯实了“文化-空间-产业”三位一体的转型基础。

二、青春创想激活公共空间:

墙绘共创造就网红经济

当设计图纸遇见浙北乡村,实践团以墙绘为媒介开启艺术赋能2.0版本。在学院团委书记柯杰指导下,10名学子创新采用“专业主笔+村民共创"模式,克服高温酷暑完成6处、超100㎡主题墙绘创作。原创IP“竹宝”以拟人化竹笋形象串联生态元素,将竹海波涛、茶山云雾转化为可互动的文化符号,打造出“一步一景、移步换故事”的沉浸式文旅动线。

这场艺术行动更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催化剂:90%的受访村民高度认可墙绘显著提升了村庄“颜值”与吸引力,有效带动了游客驻足打卡。 民宿经营者姚阿姨的反馈尤为生动:“游客看到墙上的这些打卡点,都会上下来回跑,那肯定能带动我们的民宿发展!”这声声赞誉与认可,正是艺术设计与村民需求、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最佳证明,生动诠释了“生态美—产业兴—百姓富”的共富内在逻辑。

三、对标余村寻找转化密钥:

构建可持续共富生态

2025年7月4日,为探寻“两山”理念的深层转化路径,实践团走进乡村振兴样板余村,系统解构其从“矿山经济”到“美丽经济”的转型密码。余村“全域景区化”的系统思维、“余村印象”文创品牌的运营逻辑、碳汇交易的金融创新,为团队带来三重启示:其一,艺术赋能需构建“IP孵化-场景营造-产业延伸”的闭环;其二,乡村美学应建立“生态保护-文化传承-经济发展”的平衡机制;其三,共同富裕需要打造“政府引导-高校赋能-村民主体-市场运作”的多元共治模式。

结语:青春执笔,

共绘“两山”时代的幸福画卷

从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到艺术场景的精准植入,从村民共创的机制创新到产业链的延伸拓展,浙江农林大学“青羽衔新”实践团以艺术设计为支点,撬动了乡村振兴的多元可能。这场实践不仅创造了“校地协同、师生共创、村民参与”的创新范式,更印证了:当青年创意遇见乡土智慧,当艺术美学融入生态价值,绿水青山就能真正转化为造福百姓的"幸福不动产"。

在这片被艺术点亮的浙北山乡,“党建红”引领发展方向,“生态绿”夯实发展底色,“艺术金”激发发展动能,三者交融绘就的共富画卷,正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着鲜活的"浙农林大方案"。当青春之笔持续蘸取时代浓墨,这幅承载着生态价值、文化厚度与民生温度的“红绿金”协奏曲,必将在更多乡村奏响共富强音。

编辑/周秀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