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墨问古
心向桃源
艺术青春榜样
个人简介

施嘉俊,男,共青团员,艺术研221班,现考入南京艺术学院,攻读艺术学博士学位。他深耕艺术史论领域,以宋代龙尾砚为研究志趣,“循着龙尾砚,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”,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两篇,并以《宋代龙尾砚工艺研究》为题撰写硕士毕业论文。学业之外。他笃信“温柔真诚”的学术态度,更秉持“活在当下”的松弛哲学。
砚田深耕,寻访千年墨韵
1.学术起点:读懂“艮岳瑶池”
回顾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经历,施嘉俊表示“对于龙尾砚的关注启于我的硕导梁丽君老师多年来对《洞天清录集》的相关研究。”跟随梁丽君老师的学术脚步,施嘉俊的目光从书斋投向历史深处。“忽然之间,我对这本书的作者赵希鹄也产生了一些亲切,我想试着读懂他口中的‘艮岳瑶池’。”这份对古人雅趣的追寻,点燃了他的研究热情。
2.扎根文献,笑对“古风”
学术研究的道路充满挑战。“大部分现代人,对于砚的感情和古人有着云泥之别,单纯地用现代的观点去套用,会形成谬误,这就要求我们回归到砚台原生的语境中去观看它。”为此,他埋头于古籍文本中。“从南唐到两宋、再到元明清时期,在这些时段的古籍文本里寻找关于砚的线索,这个步骤占据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还有视力。”同门戏称当时的他为‘古风男子’。面对科研的枯燥,他坦言:想要创作一篇优秀论文,总会遇到一些困难,累了就休息会,奖励自己吃点好的,拒绝内耗,用一笑而过的态度去面对。”

(2023年5月,参加华夏金石学馆宋代博古文化展活动)
3.田野寻真,触摸匠心
理论需与实践印证。在校期间,他远赴江西婺源——龙尾砚的重要产地,开展实地调研。“去了龙尾砚的重要产地江西婺源,有幸结识了当地的制砚师,深入到砚台制作的第一现场,观摩龙尾砚的制作工艺,亲眼看到古籍中的文字在匠人的锤凿下变得鲜活跃动”。这是他难以忘却宝贵的经历。

(2024年10月,实地走访婺源砚山黄庭坚古道)
师友同行,明灯引航“研”途
导师:引路明灯与治学态度
“首先,我要感谢的是我的硕导梁丽君老师。”谈及恩师,他总是充满感激:“梁老师真的是一步一步带着我学习论文写作,时刻强调问题意识和框架思维,帮助我建立了严谨的学术思维。她是我们课题组所有人的引路明灯,也是最亲近的师长兼朋友。”更宝贵的是,他从导师身上领悟到治学真谛:“人文学科的研究,绝对不是急功近利的,它不应该是故作姿态、傲慢无礼的,而应该是温柔真诚,能够去用简单质朴的语言,发现、解释具体的问题。要真正做到这点很难,但至少我们都在路上。”

(左一施嘉俊,右二导师梁丽君)
松弛之道:情绪稳定与活在当下
面对压力与挫折,他坚守的信条是:“情绪稳定、坚持到底,这两点都很重要,要及时发生问题、解决问题,减少情绪内耗。”他以科研成果投稿为例:“就像投稿一直投不中这件事,投不中那就修改了再投,不必产生很强烈的自我否定情绪……我也面对过文章投不出去、多次被打回的情况,大不了就重新来过,念念不忘必有回响。”
未来规划:专注当下与行稳致远
谈及未来,他展现出独特的松弛感:“很惭愧,我是一个没有什么规划的人,以前我经常对自己说明年我要怎么样,两年以后我要达成怎样的目标,但现在不会了。忽略当下的未来畅想,很大程度是在‘自嗨’。他坚信,所有未来都是由一个个现在组成的。因此,他选择保持松弛感,专注当下,把眼前需要做的事情认真做好,顺其自然,行稳致远。
(2023年9月,开展田野调查活动)

给学弟学妹的寄语
走出门,写好文,勤沟通。他给出了真诚朴实的建议:先走出宿舍,走出图书馆、走出校园,玩一玩逛一逛,去田野里发现更多材料,把论文写在大地上;不用着急,试着慢慢写完一篇论文,把格式做规范,引文标清晰,图标做整齐,保证引用的文献都真实阅读过;多去和导师沟通自己最近在做什么、想做什么、需要什么样的帮助,不要藏着掖着,不要把烦恼都憋在心里;用积极阳光的心态,度过来之不易的学习时光。
导师简介

梁丽君,南京大学博士,中国美院博士后,中央美院访问学者。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在央美学报、中国美院学报、广美学报、川美学报、鲁美学报等期刊发表一级等相关学术论文五十余篇,专著五本。致力于中国美术考古、文化遗产、传统精英文化的研究。为人友善单纯,为学诚恳勤勉,与学生们亦师亦友,从生活与学习上以身作则,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氛围,引领学生真诚做人,踏实求学。
导师寄语
一直以来教导学生,包括施嘉俊:首先为人踏踏实实,从做事到做人,到学术,一点一滴,从因上努力,果上随缘。不以善小而不为,不以恶小而为之,需时时检勉自己。在学业上,第一要扩大视野,开阔胸襟,广纳中西古今之学。第二,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任何研究,均需亲自调研考证。第三,可广泛畅想,但要小心求证。文章落到实处。